【二十四節(jié)氣】雨水——東風既解凍 散而為雨矣
春夜喜雨
【唐】杜甫
好雨知時節(jié),當春乃發(fā)生。
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
野徑云俱黑,江船火獨明。
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。
雨水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第2個節(jié)氣。斗指壬,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330°。
雨水節(jié)氣時段一般從公歷2月18日至20日開始,到3月4日或5日結束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屬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繼之雨水。且東風既解凍,則散而為雨矣?!庇晁?jié)氣標示著降雨開始,俗話說“春雨貴如油”,適宜的降水對農(nóng)作物的生長很重要。
【 氣候變化 】
雨水節(jié)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,但降雨量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。時至雨水節(jié)氣,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,這時的北半球,日照時數(shù)和強度都在增加,氣溫回升較快,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,并漸漸向北挺進;與此同時,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并不甘示弱,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,形成降雨。
【 養(yǎng)生美食 】
中醫(yī)認為肝主生發(fā),春季肝火旺,肝木易克脾土,易傷脾,故春季養(yǎng)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,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。脾胃能消化五谷,是氣血生養(yǎng)之源。五行中肝屬木,在味為酸;脾屬土,在味為甘,春季肝旺而脾弱,飲食上宜少酸多甜,可多食大棗、菠菜、荸薺、甘蔗、茼蒿、山藥等。風多物燥的天氣易使口舌干燥,宜食果蔬及湯粥,如枸杞粥、紅棗粥、銀耳粥等,調補脾胃亦可用白菊花、決明子、西洋參等。
1、喝粥養(yǎng)胃:孫思邈說“春時宜食粥”,能補脾養(yǎng)胃、去濁生清,加入藥材后,更能治療慢性病,對身體有滋補作用。民間有“春天喝粥,勝似補藥”的說法,喝粥養(yǎng)脾胃。
2、吃大蝦:中醫(yī)認為,蝦性溫味甘咸,有補腎壯陽、開胃化痰、通乳等功效,民間特別提倡男性中老年人常吃蝦,以補腎之不足。
3、食帶魚:帶魚性溫、味甘、咸;歸肝、脾經(jīng),有補脾、益氣、暖胃、養(yǎng)肝、澤膚、補氣、養(yǎng)血、健美的作用。
4、喝牛奶:很多人認為喝牛奶會加重“上火”,引起煩躁。其實,牛奶不僅不會“上火”,還能解熱毒、去肝火。中醫(yī)認為,牛奶性微寒,可以通過滋陰、解熱毒來發(fā)揮“去火”功效。
5、蔬菜:“春燥”和空氣干燥、濕度低有很大關系。芹菜可以清熱解毒,對肝火旺盛、皮膚粗糙的人來說很有益處;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纖維,可刺激腸胃蠕動。西紅柿一年四季都可見,營養(yǎng)也很豐富。它同樣可以清熱解毒、平肝“去火”。
【 雨水養(yǎng)生 】
1、要注意“春捂”:“春捂”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要轉暖時,不要過早地換下棉衣。初春時節(jié),乍暖還寒。人們都十分重視“春捂”的養(yǎng)生之道。民間也有“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還有梨花雪”、“吃了端午粽,再把棉衣送”的俗語。
2、克服“春困”:人的身體是隨著季節(jié)而變化的。春季來臨,氣溫回升,人體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漸漸張開,血液循環(huán)加快,相對來說,供應給大腦的血液就少了。另外晝夜時長的變化以及周圍舒適的氣溫,都會讓人感覺困倦。這就是所謂的“春困”的原因。要克服“春困”,首先要勞逸結合,作息要安排得有規(guī)律。
3、預防濕寒之氣:進入雨水時節(jié),降水增多,空氣濕度較大。而此時氣溫仍然不高,很容易造成既潮濕又陰冷的天氣。這種天氣對人體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、關節(jié)、器官等都有較大的影響。所以要做好防濕寒的準備,比如不要過早減少衣物,不要用冷水洗漱,洗頭發(fā)后及時吹干等。
4、運動養(yǎng)生:冬去春來,戶外體育鍛煉逐漸增多。這個時節(jié)適合運動,但也不能過量運動,否則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,還會對身體造成不應有的損傷。這時的運動要適度,循序漸進。
5、做好防護:雨水后,春風送暖,致病的細菌、病毒易隨風傳播,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(fā)流行感冒。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,注意鍛煉身體,增強抵抗力,預防疾病的發(fā)生。
【 養(yǎng)生膳食 】
薏苡仁黨參粥
功效:祛濕健脾,補氣補血。
做法:薏苡仁30克洗凈,放涼水中浸泡2小時;黨參15克切成薄片,粳米200克淘洗干凈。三者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,鍋開后撇去浮沫,再用小火慢慢熬30-40分鐘,放冰糖調味。
春風解凍雨水至,潤物無聲萬物蘇;
春季肝旺易克脾,少酸多甜護脾胃;
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還有梨花雪;
勞逸結合克“春困”,強身健體抗病邪。
圖片 | 來源網(wǎng)絡
文字 | 周敏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